皑皑白雪作证,莽莽高原回声。43年前,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西藏最大的航空港——贡嘎机场在雪域高原建起,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也是西藏最大的航空枢纽。
43年间,驻守在这座军民合用机场的空军拉萨场站官兵不辱使命,为西藏的和平、发展、稳定托起一架架战鹰,保障一架架大型运输机,迎来世界各地的友人,为西藏人民送来了现代文明的春风、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和祝福……
他们,在这个航空港里默默地奉献,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30余种飞机首航西藏的数十个“第一”,开创了大型运输机成功运送新老兵进藏、军事科研试飞等数十项我军远距离、大兵团航空运输的历史,在雪域高原架起了西藏连通世界和繁荣发展的“空中金桥”。
43年30万架次军民航班机平安起降
“空中金桥”连通世界
1966年10月,一架苏制伊尔—18型运输机,威风凛凛地划过碧空,呼啸着在海拔3500米的贡嘎机场降落。从这天起,西藏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而空军拉萨场站也开始了整整43载艰辛的付出。
“每一条航线,每一次飞行,都凝聚着场站飞行管制、场务、气象等不同专业官兵的心血。”已在场站工作了18年的站长朱红兵深有感触。随着党中央“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决策的实施,这里改为军民合用机场,既要保障民航飞行,还要保障专机、包机、航空测量飞机和执行抢险救灾等各种紧急任务飞行。而西藏高寒缺氧、地势险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风沙、冰雹、高空强风乱流肆虐,是公认的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而43年来,30万余架次军民航班机在这里起降,没有发生一起空中危险。
跑道,是连通“空中金桥”的基础设施。在场站场务连连长李炜眼里,场务连官兵就是这金色跑道的“护卫”。有时,民航结束飞行已是傍晚,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飞行,官兵们切割、修补、清扫,常常挑灯夜战到深夜。2008年6月10日,场务连官兵随场站参谋长王俊刚检查跑道时,发现幼蝗虫成群出现在机场滑行道和草坪内,一挥手就能抓住一把。蝗虫如果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场站领导迅速与地方政府和民航联系,历时5天,打赢了灭蝗战。
正是由于官兵们的无私奉献,自1965年正式开创航空事业以来,西藏从未发生过飞行事故,确保了各航班在最复杂的航线上实现最为安全的飞行。
运送数千万吨援藏物资、数十万兵员
“空中金桥”稳固藏乡
“遥远雪域漫无边,岂敢梦想一日还?”当年徒步进军西藏的一名老兵这样惊叹。那时他们很难想象,有一天,世界上最复杂、最危险的“天路”,只用两个小时就能逾越。
1987年我军首次对进藏新兵进行试验性空运,以后22年来,一架架满载新兵的8种机型的客机、运输机,就是在拉萨场站官兵的保障中飞越高山冰川,抵达雪域高原。43年来,共运送数千万吨援藏物资、数十万兵员。“每个岗位都是一个前沿阵地上的指挥部,这里保障的每次飞行,都是智与勇的结晶。”场站政委张传学感慨。
内地看来并不复杂的保障,在这里却要付出数倍努力。一次,担负航空物理勘探任务的机组完成飞行任务返场时,机场所在山谷被厚厚的云层封住,飞机无法降落,机长心急如焚。危急时刻,场站外场保障指挥员发现,随着风力变化,云层中间偶尔会出现空隙。他把这个情况告诉机长,并立即指挥飞机再次通场,终于寻找到一条云缝,飞机迅速穿过云缝,平安降落!
机长一下飞机,便紧紧握着场站领导的手连声称赞:“导航导得好,指挥员决心下得好,航调指挥得好,真该给你们发一张天那么大的奖状!”
在场站的大事记上,有这样一组保障数据:1969年,安—12试航成功;1976年4月,直—5试飞成功;1984年1月30日,运—10首航成功;1990年3月,保障空投救灾飞行31架次,空投物资450余吨;2000年6月,完成三代战机高原试飞保障任务;2008年8月,参加奥运空中安保保障任务……
筹资500多万元修路、培训技术骨干、捐资助教
“空中金桥”造福藏胞
与航空港毗邻的甲竹林镇,10年前藏胞还靠草甸放牧为生,生活十分拮据。场站领导看到,航空港给甲竹林镇带来区位优势,每天巨大的人流、物流中蕴含着无限商机,发展运输业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官兵们走进村寨讲解这一致富信息,有人动心了,却担心不会开车、不会修理,无法赚钱。场站就组织运输股、汽车连等相关专业人员义务为藏族同胞培训驾驶和维修技术。驾驶员培训好了,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村镇闭塞,坑坑洼洼的土路根本过不了运输车辆。2003年,部队筹措资金490多万元,铺建了一条长6公里、宽8米的水泥路,把致富的希望延伸到了远方。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洋楼鳞次栉比,80%的家庭拥有自己的运输车辆。而场站依然每年给运输户发放行车安全小册子,组织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和他们交流经验,并利用冬季补训时机培养新的驾驶人员。
村民次仁顿珠是场站培训的第一批驾驶员。几年过去了,他家的小土房变成了二层小楼,有5辆运输车,还有一台挖掘机,固定资产达数百万。每次谈到致富的经历,他总是感激地说:“从心眼里感谢金珠玛米!”
“空中金桥”带来了富裕的日子,也捎来了文明进步的气息。为改变驻地群众不注重教育的观念,场站印制宣传教育的小册子送到村民手中,与驻地甲竹林镇中心小学和甲日小学结成军民共建对子,号召官兵为失学儿童捐款捐物,站党委还筹措专款与校方一同改善办学条件。
如今,村口的那条路上放羊的孩子越来越少。夕阳西下的时候,一群群放学归来的学生带着欢声笑语路过,成了官兵们百看不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