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格局
严格来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中的民族企业,应该主要来自于广东、山东、福建、四川等地的土生土长的内地企业。
据统计,近两年来,上海全市建筑卫生陶瓷市场平均每年销售量为约120亿元(人民币)。就建陶而言,以冠军、诺贝尔等为代表的长三角企业约占市场总量的38%,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以及新加坡等地的进口产品约占10%,山东、河南等地产品约占15%,广东、福建等地产品约占27%的市场份额。
而卫陶市场就不一样了,80%以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本土化企业产品。据统计,在使用档次上,高端产品的使用量约占12%,中高档产品约占70%,低档产品约可占18%。而在利润比例上概念就不一样了。工程操作方面,每平方米10多元的低档次瓷砖与每只80元左右的马桶仍然在工程中盛行。然而也许卖100件低档的洁具产品其利润也只与卖一件高档产品等量。所以,建立在自然资源优势上的企业远不如品牌建设的企业。
时代背景
当一个行业产品远远地出现供大于求时,企业如何走出困境?了解每一个市场并了解每一个市场的地域特色显得尤为必要。
大多数企业在处心积虑地扩大市场占有率时,往往只注重发动行销攻势,努力对准新客户,而市场却定得不够准,涉及面太大,导致在资源与时间上的浪费。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在不断地去获知外界状况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精准的市场动态,及时为企业改善投射的“标竿”,才能产生发展动力。
在上海本地的人文观念主导下,上海消费者对品牌观念尤为看重,尤其比较注重品牌形象,从而在终端消费上给许多品牌影响力不够的企业带来了不适。
200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景气指数随着房价的持续高涨而呈现走高的趋势。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增幅都有较大回落。自2005年4月国家宏观调控以来,上海市的住宅市场恰如布满漫天阴云的早秋的天空,住宅成交量一路走低,大大地影响了下游的建材装饰行业。
然而写字楼、商铺等地产仍然发展势头良好,从而催生了大量的工程项目,进而在陶瓷行业的经销概念上转化了销售的侧重方向。这也就是吉事多、东鹏、欧神诺等企业走设计师之路的根本原因。
反省与思考
商家言: “得京沪市场者得天下”。上海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代理经销商们竞争的天地。然而,如今我们民族工业企业在这一要地想要有开创性却是举步维艰!
只要稍留意,便可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建的商场、医院、饭店等公共场所的洗手间里,好多地方都可见到惠达的标志,再老一点的建筑还可见到禹陶、唐陶的字样。而如今,更多见到的是许多国外的品牌标志。从中上海陶瓷消费市场的变化可见一斑。
目前的上海陶瓷市场,正上演着一幕幕民族品牌乃至名牌的困惑。即使像惠达、四维、箭牌、成霖等民族知名品牌也无法走出被相对冷落的困境,建陶产品更是如此。来自广东的几个建陶中国名牌产品,都只能维系在二级市场的梯队中进行着艰难的冲刺。而相对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拼搏的几个卫浴、陶瓷企业却迎难而上,在上海市场崭露头角。
以上市场现象,不仅值得我们深思,同时也揭示了许多民族品牌的脆弱与浮躁。翻看过许多陶瓷卫浴的产品宣传册,也看过不少企业的广告宣传语,图册中的画面上有引用玉石、大颗粒钻石隐喻质感的,还有引用传统文化道、释等用语来渲染气氛的,寓意深刻。从中无不体现出策划者的别具匠心,斧凿之间再现出策划者的文化底蕴。然而,踏进相关展示厅或者直接对照图册上的产品图样,对照那些寓意去品味,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无不感到牵强过度。面对如今的市场大环境,许多企业过分注重概念的炒作,在绞尽脑汁地想着给产品冠上美妙奇异之名的时候,可否感受到宣传之后而市场后继乏力的尴尬呢?
随着国际卫浴巨头的不断进入,中国卫浴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从过去单一性的竞争走向全面性的比拼。
国人一直为加入WTO而欢呼与庆幸,实际上,我们的陶瓷业,也许根本没有吃到大餐,但国外企业却早已经在我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了。
从企业市场细分的角度来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前提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理念的,只有有了消费理念决定下的需求,才能在这个市场创造出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得到合理的应用。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在决策市场、开展营销时应该进行相应的选择,决策企业发展导向,必将为企业迎来一个璀璨的市场新天地。
杨日立